營養、食物安全、生態永續如同三條交錯糾葛的絲線,分秒牽動著消費者對於海鮮的理性選擇,每當站在魚販或賣場冷凍櫃前,你該怎麼抉擇?
「營養」觀點:海鮮是好食材
海鮮除了味道鮮美,營養價值也很高,有幾項主要好處。
● 多數海鮮的脂肪含量較肉類低,熱量較少。
● 優質蛋白質豐富。過去受傷時烹煮魚湯補身子,確實有科學依據。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,魚肉中的蛋白質接近人體生理需要,人體吸收和可利用率最高,因此研究也發現,懷孕期間吃魚,當中的蛋白質可降低孩子發生過敏的機率。
● 魚油中富含EPA和DHA脂肪酸,可降低人體內的三酸甘油酯,並預防動脈硬化。丹麥研究也發現,孕婦吃魚可預防早產,且有助於孩子的智力和視力發展。
不過,部份海鮮仍有高膽固醇疑慮,例如小卷、烏賊、魷魚、明蝦等,膽固醇含量都不低,高脂症患者仍須注意。
至於高尿酸血症的患者,更要注意海鮮的普林值,包括虱目魚、白鯧、吳郭魚、白帶魚、小管、蛤蠣、牡蠣、干貝等食材,普林值較高,已有痛風症狀的人更要少吃。
購買市售魚鮮如何趨吉避凶?在超市通路可選購有CAS或TGAP產銷履歷的包裝水產品。在傳統市場就得各憑本事了。
● 鮮魚:眼睛清澈,鰓呈淡或暗紅色且無腥味,肉質有彈性,肚子沒有破裂或血水滲出,腹內無腥味或藥水味。
● 蝦類:最好選購急速冷凍的蝦子,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主任蔡永祥指出,可用手指觸摸,如果蝦體表面滑滑的,表示攤商可能以亞硫酸鹽漂白,最好少買。
● 螃蟹、貝類:蔡永祥認為,蟹、貝類最好買活的,因為死後鮮度迅速下降,體內累積組織胺易導致食物中毒。
7種海鮮放心吃
究竟怎麼吃?食物安全、環保和營養似乎很難「三全齊美」,幸好,綜合各方專家的建議,還是有些相對放心的海鮮可選擇。
1.鯖魚(小型青花魚)
近海野生魚種,是優良的Omega-3來源,產量大,魚齡短,並且是海洋中的次級消費者,體內不會累積有害物質。
不過江守山提醒,鯖魚運動量最大的魚,魚肉中有三分之一是血合肉,因此很易腐敗,捕撈後必須立刻冷凍才能保鮮。
2.秋刀魚
迴流寒帶魚,體內富含Omega-3,在生態系中屬於次級消費者,撈捕對生態無害。中普林食材,痛風患者食用時注意份量即可。
3.白帶魚
近海撈捕的白帶魚體色銀亮易辨認,有少許Omega-3,盛產期為6~11月。市場上也有遠洋撈捕的白帶,體色灰黑,比較便宜,但因長途冰鎮,肉質粗糙,內臟血水未除也影響魚肉風味。
特別應注意的是,魚皮銀粉含較多普林,有尿酸血症患者不可多吃,或請魚販先將魚皮刷洗掉。
4.透抽
野生撈捕,盛產期是8~11月,新鮮透抽只能賣兩天,如果沒有活的可買,最好選擇到港時再以超低溫冷凍保存,稱為「活凍」的透抽,品質和口感接近現流。
李嘉亮提醒,市場出售的透抽常以不明藥物保存,以延長販賣時間,可留意觸角尖端呈現小小彎鉤狀,就是用了藥,儘量避免購買。
此外,透抽內臟的膽固醇含量高,烹煮前必須先去除,才能避免增加身體負擔。
5.文蛤
養殖水產,屬於濾食性(以浮游生物為食物)動物,對於生態的影響最小。
文蛤營養豐富,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,尤其富含鐵質,也有牛磺酸,有降低膽固醇、預防動脈硬化等效果,對於視力和肝臟都有保護作用。唯獨普林值高,尿酸偏高或痛風患者最好少吃。
江守山提醒,市場上文蛤常經過「酸洗」,將蛤殼上墨黑的泥沖洗掉,由於使用的是工業級硫酸,有食物安全上的疑慮,選購時可避開蛤殼特別光滑、金黃的產品。
6.沙丁魚
撈捕魚獲,數量龐大供應量充足,且為次級消費者,對生態影響較小。營養方面,沙丁魚富含Omega-3,常製成罐頭,對身體同樣有益。
7.吳郭魚
養殖魚類,餵食植物性蛋白質,對生態最無害,價格也便宜,被譽稱為「台灣鯛」,近年積極外銷。
李嘉亮提醒,吳郭魚適應環境能力強,因此選購時最好找大廠商或產地認證的魚獲,品質較有保證。
此外,虱目魚也多以素食養殖,可以列入名單。
以下列出的海產,大多不利生態永續,有的則是污染或藥殘危機較高,最好少吃。
X黑鮪魚
X珊瑚礁魚
X魩仔魚
X午仔魚、紅衫魚、石斑魚
X金線魚
留言列表